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为何A股却难迎茶叶股
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我国茶文化源远流长 为何A股却难迎茶叶股

最近,消费赛道的融资不断。

资本向精品咖啡、火锅、拉面甚至是米饭递出了橄榄枝。

而这边投资火热朝天,那边中国茶业冲击资本市场的前路却是困难重重。

今年以来,曾有三家申报IPO的茶叶企业,分别为冲击沪市主板的中国茶叶、冲击深市主板的澜沧古茶以及冲击创业板的八马茶业。

然而,这一进展并不顺利,尤其是澜沧古茶在上会前已申请撤回申报材料,决定取消审核,更是令“中国茶叶第一股”花落谁家再次陷入了迷雾。

虽然我国茶叶文化源远流长,但现如今,茶企既无法在消费者心里占据重要高地,也不能算是资本市场的宠儿,以茶叶为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实在鲜有。

中国传统茶企正陷入成长低谷之中。

1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

茶叶源于中国,最早人工种植茶叶的遗迹在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遗址,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。

一开始茶叶被视为祭品,随后被作为菜食、药用乃至饮料所使用,随着《茶经》、《本草纲目》等著作现世后,我国茶文化便得到了兴盛发展。

而世界各国的制茶技术基本是来自中国。

你会看到日本和尚最澄大师、空海大师将中国茶叶蒸青绿茶的制茶技术传入日本,也会看到荷属某家公司派茶师前后六次来中国学习研究,每次带回了茶种、制茶技术工人及器具,由此茶叶产制技术传入印尼...可以说茶叶成功地征服了全世界。

中国茶,既是文人墨客的高雅伴侣,也是寻常人家的解渴饮品。

它承载了穿越时间长河的历史与文化,源于生活,也高于生活。

目前,中国已是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和消费国。根据《中国茶叶产业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》,到2020年底,我国茶叶农业产值达到2000亿-2200亿元,经济总量争取突破5000亿元大关。公开数据显示,2020年中国新注册茶叶相关企业有32.6万家,同比增长4.99%。

2中国茶业大而不强

不可否认,中国茶文化很有排面,但中国茶企冲击资本市场的路可谓是任重而道远。

事实上,不少茶企是乐于活在舒适圈里的。

随着中国茶文化全面开花,国内的茶业发展却较为复杂,可以用“多而杂,大而散”来归纳。这一行业农业元素较重,种植受季节性影响敏感,再加上产地分布广泛,细分种类多,地域性也凸显,直接导致了分散化经营,用各自为王来形容也不为过。

虽然茶企普遍规模有限,但多数受当地扶持,且毛利普遍较高。基于这种小富即安的心态,有相当一部分茶企安于现状,闷声赚大钱,不具备扩张进击的资本心态。

而那些不安于现状,想要搏一搏的茶企似乎又没那个本钱,即在行业普遍不够规范标准的背景下,经营问题频出。

就拿撤销上会的澜沧古茶来说,它成立于2002年,前身可追溯至1966 年设立的澜沧县茶厂,现已发展为一家集研发、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茶叶企业,产品主要以普洱茶为主。

从基本面来看,报告期内,澜沧古茶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.5亿元、3.0亿元、3.8亿元、1.9亿元;净利润分别为5932.91万元、7559.45万元、8116.71万元、5906.15万元,业绩存在一定的波动性。

其主营业务收入来自普洱茶产品,包括熟茶、生茶及调味茶,报告期内,三者合计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93.36%、92.49%、92.99%、95.75%,或存在产品结构单一的风险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普洱茶区别于其他茶种,存在一定的收藏兼金融价值,这也支撑了它价格的走高。报告期内,各期普洱茶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分别为每公斤378.61元、500.82元、579.94元和787.07元,持续增长。

不过,公司存货也在不断走高。报告期内,各期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.82亿元、3.83亿元、4.14亿元、4.43亿元,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为 61.97%、66.77%、56.27%、 54.27%,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资金周转。

这只是冰山一角,上述一些明显痛症存在于不少茶企内。整体来看,基于行业竞争集中度低,规范化有待提升,茶企在经营上成难,综合实力并不过关,并未真正构建出高壁垒的护城河,尤其是在消费升级下,它们未形成品牌意识,不利于在现世存活。

目前国内的茶企大多数不具备品牌力,我们所熟悉的名茶,什么西湖龙井、武夷大红袍,这个"名"实则在于产地,而非品牌出圈。

更何况,年轻人作为消费主力军,其实对茶叶知识、产地等科普知晓得少之又少,他们习惯于直观触及品牌效应。

这恰恰是大多数传统茶企所缺乏的东西。长期以来,茶企没有进行附加值赋能,缺少品牌培育,自然无法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心。

走向品牌化,是它们想要步入资本市场,又或是寻求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一步。

3来自“新茶”的冲击

都说喝茶和喝酒很像,只有到了一定的阅历,才能品味出其中的韵味。

但这也说明了,年轻人并不吃传统意义上的茶酒这一套儿。

而就像酒企开始发力年轻人爱的低度酒一样,茶企也应为谋求品牌化而做出相应的转变。

现在来看,市场面上的“新茶”代表——小罐茶、新式茶饮是竞争者,也是好的老师。

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原叶茶,这类“新茶”不止于产品口感,更是注重情感上的消费体验,为前者打开了新的消费场景。

虽然注重茶文化的群体可能会不屑于这类快消品的盛行,但不得不说它们正好符合了现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。

现代都市生活趋于快节奏,人们习惯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娱乐消费,甚至去社交,以奶茶为首的新式茶饮便随之兴起,前阵子,奈雪的茶登陆港股吸引了市场较多瞩目。

除了新式茶饮,小罐茶的走热对传统原叶茶走向品牌化的借鉴意义更多。

不同于传统原叶茶,小罐茶直接为对茶文化陌生的人们,尤其是年轻人做出了品类选择,通过八位大师的背书直接提高了逼格,叠加包装上的改变以及创始人杜国楹的营销手法,一击必中。

在人们看来,看起来够高端,且便利,这也就是2018年它卖了20亿的原因。

虽然近来对小罐茶的营销产生了一些质疑,但它的火爆反映了消费者眼下的需求点,无疑为原叶茶开拓了发展空间。

茶企长期陷入了破圈困局之中,小罐茶凭借快消品思维却做到了一定的标准化,并抢占了市场份额。

只能说,纵然是历史悠久的传统原叶茶,也需要适应时代的变迁,以及消费者口味的转变。路是越走越宽的,而不是固步自封,墨守成规,这样无法打开新渠道,扩容新市场,也成不了一个好的茶叶品牌。

4结语

茶叶作为国粹,跨越岁月长河,依旧闪着吉祥的光。

而如今,颇具潜力的茶叶市场对上了陷入瓶颈的传统茶企,后者难以与时代接轨,着实是个烫手山芋。

传统茶企想要上市“补血”,通过资本化带动自身发展也是意料之中,但没有金刚钻,或许揽不到瓷器活,A股茶叶第一股久久还未现身便是证明。

讲好茶故事,不只靠一张谈文化谈历史的嘴,还得靠一双适应性强的腿去加以实践。急于匆匆上市不是什么捷径,修炼好内功才是消费升级下的生存之道。

来源:格隆汇
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